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

200911福州與金廈小三通遊記(一)

2009.11.13~19



壹、前言



大陸親友之女在福州結婚,選擇走金廈小三通前往。之後與其中幾位南下同遊,再從廈門金門走小三通返台。前後7日。



貮、行程簡述



11月13日台北乘立榮班機飛金門,由金門機場轉水上碼頭,乘捷安輪到廈門。於廈門東渡碼頭洽遊覽車,目的地福州。當晚8:30左右抵福州(火車站)北站,再搭的士到預定住所。



14日上午前往福州三坊七巷附近早餐,親戚帶到著名小吃安泰酒店,接著走訪三坊七巷與林則徐紀念館。下午至福州革(國民黨)命烈士墓園,探望葬於此園的二位親友長輩。



15日上午參加婚禮與中午的婚宴。下午與1名老法到西湖公園閒逛拍照;晚上與1位親友及老法Max去吃狗肉。



16日送走1位香港親友,往廈門出發。中途順便到晉江市轄下石獅市服裝城(SCC)看看,再到廈門。當晚有小雨,且氣溫低,街頭冷清。



17日上午送2位武漢親友上飛機,連我剩下3位,出發去看土樓,目標是龍巖市西南的永定客家土樓。到和溪鎮,下漳龍高速,走國道繞到永定縣高頭鄉土樓王區。氣溫續降,細雨不停。親友衣物未帶足,溼冷之餘,匆匆拍了些照片,往東邊的南靖竄逃。原本打算看就在附近的4菜1湯(4圓1方)土樓,不巧那裡在整修,進不去。



到南靖縣書洋鎮附近,一個較大的土樓群就在眼前。我們眼尖,看到云水謠古鎮的路標,名稱很有詩意,決定繞進去一瞧。果然,風景的確不錯。



晚上到漳州。旅館附近有間詔品香羊狗肉火鍋店,看上去滿多人的,應該不錯,晚餐決定造訪。嗯,真沒看錯,羊狗肉各1斤,鴛鴦鍋吃得很過癮。



18日上午由漳州往廈門。進廈門前,先到集美參觀鰲園。規模還算挺大,視野不錯,值得看。之後,從廈門北邊沿東海岸,走屬於快速路的環島東路。在會展南路附近,有段觀光步行區,不是採購物品,而是免費看隔海的大、小金門2島。之後,到演武大橋,順道參訪廈門大學,但沒找到入口,改為就近去附近胡里山砲台看看。停好車,上了台階,才看到售票處,大夥決定放棄,再探廈大。這次眼尖了些,從員工宿舍大門進入,繞過小山到廈大校區。想從正門出,礙於校規,那門進那門出,祗好再繞回原路。



下午,訂好旅社,3人乘渡輪到鼓浪嶼。走在洋式、不算寬的巷道中,慢慢欣賞名氣不小的嶼。可看之處不少,可惜,到處都要收門票。不進去參觀,是否損很大?走了半個嶼,感受是:差不大。



19日趕早,親戚送我到東渡走小三通,逕行返回福州。抵達金門後,大學同學小李帶我參觀金門。28年後重回舊地,面貌改變很多。值得一遊。



參、各地參訪心得記要



@福州

福州一:三坊七巷



大陸各地僅積極建設鐵公雞(鐵路公路與基礎建設),同時也在發展觀光資源。一年多來4度走訪,的的確確如此,福州也不例外。



三坊七巷是把舊時代官員與地方有名望與有錢的宅邸做1次區塊整合,去舊布新,成為觀光資源,帶動地方商業發展與繁榮。目標明確,動作則各地不一,主要是有抗爭與釘子戶問題。



三坊:(由南到北)光祿坊,文儒坊與衣錦坊;七巷:宮巷、安民巷、黃巷、塔巷、郞官巷等,第六、七巷可能是指三坊之間的閔山巷或雅道巷,更有可能是最北邊的吉庇巷與最南邊的楊橋巷 (這二者都已改稱路,不再稱巷)。<有興趣的人可以到Google上去搜尋。>



不管是坊是巷,都是白色高牆、窄巷穿梭其間。寫到這,突然想起上次遊覽杭州市胡雪巖故居時接下去的另一個疑問:不管是北京祡禁城內的皇族官邸,杭州的胡雪巖宅,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,這些高居人上的大官,為何都喜歡群聚在高牆之後,卻又僅留窄巷供眾人行走?是否因築路的材石很稀有使然?還是群聚在一起,容易抵抗外侮,或者有事好開會?還是物以類聚或古時的門擋互對?



在三坊七巷當中行走,兩邊都是白色高牆,其實沒有什麼特色,反而予人壓迫感。大宅院雖有大門,卻總是緊密,還是無法一窺其內,讓人失望。與此對照的是南後街稍為寬敞,也經過表面處理,兩者反差很大。虛有其表就好?還是經費不足?還是居住在其內的後代子孫不願或無力整修?不願讓外人參觀?



在閔山巷聞逛時,就看到住民拉白布條抗議,連胡錦濤與溫家寶都搬出來了。原來,中國也有抗爭,但不在大街上,或像台灣走上街頭,祗有門口示威一下。還有,每逢拍照,大陸人民都閃開鏡頭,即使沒做什麼壞事也一樣。上次在湘西鳳凰黃絲橋古城那批苗族大嬸,更是心虛,不准我拍照,以防後患。



現今,攝影與監視器材愈來愈袖珍,價格愈來愈便宜,功能愈來愈強,不要說狗仔隊拍到吳育升與孫仲瑜偷情的畫面,任何人都有可能不知不覺中,遭到不知名或不知何時何地何人偷拍到一舉一動,沒有名氣還好,有名氣,對媒體就有價值,就可能闖下後悔莫及的行為,所以行事一定要小心、謹慎。何況,不祗中國搞金盾工程,全世界各國治安單位都在架設監視器,歐威爾<1984>的老大哥,不再是小說虛幻,而是事實。



看得出來福州市有意讓三坊七巷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,可能是目前做得還不夠到位,所以這個景區大多也都不收門票。或許也不打算收門票,至少從林則徐紀念館就免費參觀可知,至於日後是否會收?再看看吧。



福州二:林則徐紀念館



據說,福州出了不少名人與官員,至於是否比安徽宏村與黟縣等多,就不得而知。不過,此處最著名的2位清代官員,一是沈葆禎,他對開發台灣有很大的貢獻;一是林則徐,他是中國反毒急先鋒,對抗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荼毒,名聞近代史。不過,後人紀念沈葆禎與紀念林則徐大有不同,沈的故居雖被保護,但還有人居住,光看外表,約略可知內部幾無參觀價值。林的故居則有很大庭院,且被善加保存。或許沈到台灣,而林仍居大陸;或是官階有別之故,要查歷史才知。



三坊七巷的觀光主軸是南後街,紀念館位在澳門路上,基本同屬一條街。它雖不在三坊七巷內,但就在隔壁。因林是反鴨片先鋒,紀念館內除了他的雕塑與花園水池亭園外,室內幾乎都與反毒品有關:毒品危害中國的歷史,毒品介紹、虎門銷燬鴨片場景雕塑、清廷任命林的有關資料等。紀念館面積不算特別大,參觀路線經過設計後,穿來穿去感覺還算十分豐富。部落格中的照片當然是最新的。有些稍早的照片,可參考:www.izy.cn/travel_photo/93d/89662.html



福州三:婚禮



在福州市郊一家叫做新東陽的高爾夫球場舉行,顧名思義,很可能是台灣的新東陽食品投資的,是否如此?沒問。婚禮選擇在戶外草地上,還找了個Hyacinths(風信子)為Logo,這種羅曼蒂克,在台灣都很少見。新娘是留法的,這樣的選擇符合邏輯;風險是,天公不賞臉,那就成了落湯雞。幸好當天天公既沒賞臉,也沒不賞臉,清晨的毛毛細雨,很快就停了。



婚禮在陰天下順利進行。限於隱私,就不再提了,照片也不放了。原本預計可拍少很多感人的畫面,可惜臨時不知道攝影機那裡出了問題,拍攝時,LCD視窗竟然是完全淡出。硬著頭皮拍,但效果實在太差。(一直到晚間,才找出原因,是不知怎麼地,無意中把正常模式按扭,轉成夜間的紅外線模式。)



福州四:西湖公園



除了杭州的西湖是正宗,大陸很多地方都有西湖,武漢市有個嚴西湖及東湖(真正的西湖應在隔壁,我猜,可能為了避免與杭州那個造成錯覺,稱為天鵝湖);福州也有一個。



西湖公園面積不大,基本上就是一個公園,祗是週遭有個湖,讓市民可以有個去溜撘流撘的戶外場所,不收費,任何人都可進去,約20~30分鐘即可逛完一圈,所以沒有拍多少照片。值得提的是,當時天色漸暗,還未調過來的攝影機以夜間模式拍出,反而比用閃光灯還清晰,且有不同風格。



福州五:法國佬與狗肉店



狗肉在中國並非禁售食品,也沒有動物保護協會抗議,很多地方都有狗肉店。2001年到北京出差時,中國朋友帶我去過1家。韓式做法,弄成薄片,完全吃不出應有的味道。當時又有點感冒,沒大多味口,簡直跟沒嚐到一樣。08年10月,到昆明時,下榻旅館附近就有個路邊攤,做很大,可惜沒機會嚐試。



09年9月,到了貴州省的銅仁地區,到那裡時,路過1間規模不少的店,萬般期待;一問,季節未至,差2個星期。敗興之餘,幸好親戚朋友介紹當地的驢肉店—巴屬驢肉湯鍋城(200909貴州銅仁梵淨山 銅仁相簿),也相當有特色,才得緩解失望之情,並拍照留念,以供參考。



這次到福州,偶然間找到1家小店,就在當地1位親戚家附近。法國佬(真正的佬,60歲出頭)Max是新娘在法國時的好朋友,特地從法國到泰國,再到福州。新婚當日,新娘一定很忙,Max又與我們同住一下榻處所,婚禮當天晚上,新娘的叔叔,我與Max到8點都還沒進食,決定一同去吃晚餐。



一上車,我就問Max,對狗肉能接受嗎?原本祗是禮貌性試探,並不打算去。沒想到,Max說沒問題,他在廣州是吃過。太棒了,3人立即驅車前往。



既然是小店,當然就不會怎麼整潔。這幾年大陸進步快,這家店用的是真空包裝消毒過的餐具套,上次在湖南時碰過,每套人民幣1元,比台灣還進步。東西也不貴,點了2斤多的狗肉,新娘叔叔又在附近雜貨店買了一瓶<福州老酒>(據說以前是福州人炒菜必配的調酒,就像台灣的米酒,但味道、順口比米酒好多了),人民幣5元,另配一盤炒芥菜(福建芥菜有名,好吃,後來我們經常點用),一盤炒麵,3人吃喝開來。



新娘叔叔有生以來,第一次與老外同桌,不會說英文。法國佬與我的英文算是勉強,不打緊,儘管他2人言語不通,比手畫腳一番,卻是熱絡得很。事後看得出,這會是新娘叔叔今後十分難得與難忘的經歷。



@閔西

閔西一:客家土樓



此行出發前,大致查過網站,有不少介紹土樓被發現的經過,及最近成為福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產經過,所以並不陌生。



這些曾被美國誤為飛彈發射基地的土樓,不少存在200年。為何到2000年以後,才成為觀光景點?原因應與交通不便有關。到土樓去,通常都要經過不少小山,丘陵,而每個土樓或土樓群的人口,都不像都市一樣眾多,很多土樓的前人,都是因政治原因或避難,帶著家族而至,找到適當地方,總寄望能在一片環山的小盆地中,過著與世無爭、自己自足的生活。



因此,每一處土樓或土樓群居民,耕作附近的面積都十分有限,數百平方里就算很大。也因為閔西這樣的群聚很多,又散,規模不大,對政權的威脅有限,加上交通不便,所以自要有住人,經過適當的維護,幾乎都能保留下來。要不是被美國的衛星發現,可能這些客家後裔,還是過著自己的日子。



現代,為了發展觀光旅遊業,且築路科技進歩,打通小丘與建較寬廣的公路與跨距較長的橋樑,甚至高速公路,不再是障礙,隨著中國逐漸有財力推動建設,愈來愈多人有錢買車,各地政府都往這上面動腦筋,重新維修與發動宣傳,就成為中國本地與外國遊客尋幽訪密的景區。如果沒有具備這些到位的條件,就算再出名,可能也不具太多開發價值。



土樓、湘西鳳凰古鎮與黃絲橋古城,安村,黟縣等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這一切都渉及相關條件的搭配。



老實說,我們祗看了永定縣高頭鄉的土樓王中的2座,請了當地住民帶著解說,照了些照片,如此而已。由於季節進入冬天,今年冬天來得又早,到土樓時,氣溫低、下著細雨,不巧球鞋又開口笑,溼答答的,就沒太多心情繼續參觀。



簡單說,土樓王是圓形4層式的建築,地基是石塊,約幾十分公高,接著再以夯土建成,厚度可超過1米,大概這樣才能撐得住3層樓的高度。超過2樓的高度,才開一個窗方形窗口,向外瞭望,觀察樓外動向,以防盗匪。這是最外圈。最外圈的第1層多是用來做儲蔵室,第2第3層,是給人住的,居民幾乎都有血緣關係,甚至同一族。



第2圈到第4圈,都是用石塊砌成。據說,建土樓是從外往內建,第2到第4圈是逐步建起來的,因為都是1層高的建築,需要的石塊較少。第2圈是飯廳與客廳兩用;第3圈是私塾,居民會請外來的先生到在此處教導學生。最內圈是最核心、當然也是最重要處所,祭祀祖先與拜佛在此舉行;重大事件亦在此處進行。



當家族愈來愈興旺,人口增多,密集的2、3、4層,最終還是不夠使用,才會另尋他處再建新的土樓。從漳州到龍巖一線以南的整個閔西的舊式建築,基本上都是土樓,供參觀的是比較具規模,可能也是最早期建的,當然也是維護最好的。土樓群附近,一定都有些零零星星的建築,不管1層或2層,也是土樓。這些後來建的土樓,大部分都像農舍。有些地方也有較現代的房子,還是以3層以下的居多。



所以,看過土樓王,其他就差不多了。到土樓王之前,我們在路上看到1個東昌樓的土樓,是傳統圓型的土樓,不收費讓我們參觀,規模較少,因為祗有內外2圈,外圈與內圈之間的空間,就大很多。內圈似乎是作為衛浴或儲蔵之用。



路過這一帶,沿著山坡地,遊客會發現到處都有柿子樹,遊客有興趣可以自行採擷。我們採了2顆,可能是季節還沒到,或是沒有人照料,還很青澀,沒有真有與趣品嚐。



閔西二:云水謠古鎮



從高頭鄉往南靖縣途中,在書洋鎮附近,我們看到一個<往云水謠古鎮x公里>路標。這個名字取得很美,我們就轉進去一探究竟。小鎮附近的確有雲、有水,有土樓,還有石橋與大榕樹。可以殺幾張照片。不過,因為地處偏僻,還保留相當純樸的模樣。小鎮人口不多,就1條主要道路。經過小溪上的石橋,對面有比較多的房舍,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紅色長布條,上書<感謝國務院 感謝共產黨 …>等字樣,大概是表達中共中央對地方的補助與關注,讓這個地方有機會被開發出來,日後成為一個觀光景點。小鎮上也有1個,大概也就是唯一一個最大的圓形土樓。



往南靖路上,還有一些土樓,以及零零星星的景點,正1個接1個地開發中。推估5到10年以後,這條路上的景點會很多,形成帶狀,到時能吸引更多不同目的遊客,而不僅僅是看土樓的。



@漳州

漳州一:漳州市



我們抵達漳州時,天色已暗。人生地不熟,下車堵到1位蹓狗的居民,套了點資訊,找到家商務旅館,價格不貴,標間(2床)才還不到人民幣200元,還算OK。前陣子才聽說旅遊淡季,房間挺空;我們進住時,房間略為緊俏。後來才知道,就在那幾天,漳州市正舉辦國際花卉展,有很多非當地的人前來洽商。



漳州也是很多台灣閔南籍祖先的故地,所以當地台商很多,據說有2,400家是登記有案的。進漳州之前,我們也經過1處很小的村落,上面掛著斗大<呂秀蓮祖先故居>直立式布條。



漳州二:詔品香羊狗肉火鍋店



不多介紹,以免引來動物保護協會人士抗議。我們點了羊肉與狗肉的鴛鴦鍋,天冷吃這兩種肉,都很好。口味與價錢都很不錯,有機會到漳州,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。



@廈門

廈門一:晉江市石獅市



從福州到廈門,走沈海高速公路,必定經過晉江。我們從晉江附近下高速路,吃個便餐,前往石獅市。據說,這裡以前是海上走私的門戶,改革開放初期,以走私服飾為主。開車路過,感覺上還蠻大的。親戚的目的地是石獅服裝城(SCC)。到了那,我對服飾沒興趣,他們去參觀,我則到附近溜答,照些照片留念。



SCC被野心勃勃地規畫出一片地。我們參觀的是北棟D座,我很好奇有多大,就逛了一下,這個已經營運、有很多商家進駐的一棟,可能是上班時間,工作人員與店家人員比參觀者的好幾倍,至於接下來的C棟,參觀的人更少;B棟尚未完全營運,A棟則尚未完工。



SCC旁邊有棟圓形透明的建築,沒問那是做什麼用途的,好像有個布條寫著某某公司展示會之類的,占地不少。它的後面,也有幾棟樓,目前也看不出人氣。再往更遠處看,還有與北棟類似規模的建築,規畫上是用來展示紡織業相關設備的地方。再往另一個角度看,還有好幾棟至少30層以上的大樓,正在興建中。若說中國地方發展,至處都看得到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;她有錢,有地方,有人,房地產又火熱,擺出的就是勃勃的雄心。



但是讓人好奇的是,有不少地方並沒有看到匹配的商業量,SCC就是一個例子。

在台灣,進行這樣的投資,以前不是沒有,主要是推動工業區開發上,各位可能會看過不少XX工業區整地完成後,幾乎沒有什麼廠商進駐。大陸是否會如此?這樣充滿幹勁地積極建設,說好聽,是保留未來發展空間;講不好聽,如果等不到那一天,就要養蚊子了。



廈門二:集美,鰲園與僑領陳嘉庚



從福州到門會經過集美,但16日那天,天色已暗,直接到廈門市內。18日從漳州再進門,時間充裕,我們到集美的鰲園參觀。它是由20世紀早期在新加坡經營橡膠事業有成的僑領陳嘉庚出資買下整片地,後來又葬於此,中共政權為紀念他對祖國的貢獻,進一歩規畫,成為一處觀光園區。當然,參觀這個嘉庚公園,還是要收門票的,因為規模還不小,風景的確不錯,我們願意付錢參觀。



此園最主要的參觀處,一是鰲園,主要是介紹陳的生平,事蹟,與國父孫中山的關係,對如何建設推翻滿清後的新中國的看法,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與中共中央之間的關係等。二是<集美解放紀念碑>,因高度夠,成為地標,且在海岸邊,特別顯著。碑旁的石雕,刻畫有1949年中國人大會等開會與選舉毛澤東當主席等的現場情形。



再來就是陳嘉庚的墓園。它與解放紀念碑間,用一道約二層樓高度的八字形牆隔開。面向海,背對解放碑,有何用意?不知。他的墓,是依烏龜的樣子,座落在那道牆的前面,牆上刻有他生前對教育與人生的觀點。參觀者同不同意是一回事,反正他有錢,捐地,有興學,對祖國無悔付出,都值得尊敬;但是說到支持那個政權,並不重要,支持的對象獲勝,與後來有沒有實踐他當初的理念或遺志,滿不滿意?由他個人去判定罷。



由於他大力熱心的推動與捐助(據說是500萬人民幣,在當時中國很窮困的年代,是很大的數目),附近也有用集美學園村與陳嘉庚紀念館等學校與建築,很多都有南洋風,為集美這個半島,增加了不少獨特的風貌,值得去看。



廈門三:廈門島



從集美進廈門,主要通道就是廈門大橋。前二天來時是摸黑,搞不清東南西北,18日是大白天進入,風景不錯。從環島東路快速路走,到了國際會展酒店附近,就 開始沿著海岸線走,我們在附近停下,因為那裡可以隔海看大小金門,有人就在那租望遠鏡給遊客;也有人在岸邊釣魚。有些霧,還是能用肉眼看到小金門,大金門就較模糊,輪廓還算是清楚。(當時,有艘船泊在航道上,上面斗大的字樣COSCO,我以為是COSCO大賣場公司專用船;回台後才知道,那是香港COSCO Group的<中遠之星>,是19日首航廈門到基隆的客貨輪。)



到了環島南路,因為廈門大學就在附近,想進去看看,從環南一直走,就到演武大道,這個大道有不少地方是建在海灘的海水中,原本有條沿海的道路,有些舊,又很窄,所以另闢蹊徑。從演武大道,轉到大學路,原以為就可進廈大後門;但找不到入口。車子要再繞一圈時,會經過胡里山砲台,我們就先去砲台看看。



停好車,看到售票亭是關著的,以為不收門票,沿著台階上去;沒多久,就看到有個小亭子,寫明是售票亭,我們討論一下就作罷了。這種收票方式,很奇怪,如果遊客不想買票進去,在停車場就可以不用停下來,也不用繳停車費,直接調頭就走;等停好車,上了台階才看到售票亭,就有點被騙的感覺。對於這點,我們很介意,所以就算停車費已花,決定放棄,調頭走人。



調頭後,在環南路的慢車道上,看到廈大的職員宿舍大門,我們殺進去。問了駕車的親友,我們如果被警衛攔下,如何說明?他們說,找朋友。嗯,很直接。就這樣,我們從宿舍,繞過小山,應該叫獅山吧?及廈大水庫到了校內。基本上很擁擠,我們連車都沒下,打算從前門出,但是前門警衛不讓出,說校規是那個門進,就那個門出,我們祗好循原路,再從宿舍區出來。



到了鷺江道遊客碼頭對面,在2天前住的如家酒店(中國第1家到美國上市的連鎖旅館,價錢很硬,設備堪稱都夠用)訂好房間,稍事休息,我們就出發到鷺江道岸邊,乘渡輪到對面的鼓浪嶼去。



16日晚間從福州殺到廈門,因為天色已暗小雨,且溼冷,又要找旅館及用晚餐。等到料理好時,已8點多。親友提早休息,我則一個人拎著攝影機去逛。一方面不是旅遊季,又非假日或週末,街上頗為淒涼。繞過幾個商業街小巷,來到中山路人行街,草草拍幾張夜照,算是結束一天。



18日白天,氣溫回升,仍是陰天但沒下雨。渡輪去鼓浪嶼時不收費,回來時每人收人民幣8元。一直都以為鼓浪嶼是在廈門靠近外海之處,後來查過地圖,才知道原來是介於廈門與海滄之間水道中的一個嶼,但它的地位還是很重要,因為要到漳州,就必須經過它的視線;而在廈門東側的大小金門,尤其是二擔島,更是扼住海峽進入漳州的咽喉位置。難怪蔣介石一定要力守金門(及之於福州馬尾的馬祖島)。



從面積,外人進駐歷史及開發進度看,廈門很<香港澳門化>,人多、車多、遊客多、高樓多、路多,巷子窄、到處都有地攤,快速道路沿著住家圍牆穿過,店面小,小吃沿街多;不同之處,則是明顯比香港略為髒亂。



廈門四:鼓浪嶼



早有所聞。殖民色彩濃厚的小嶼,面積約1.91平方公里。相關歷史介紹請見:

http://travel.people.com.cn/GB/41625/61247/61251/4259689.html



嶼上可以好好逛,慢慢逛,不用急。因為不能開車,祗能行使電動車,所以交通沒有安全顧慮。因為深具殖民色彩,有不少外國式,特別是西班牙式建築,但格局並不大。唯一讓人失望的是,嶼上的景點,到處都要收費,這點,我是非常不能認同。每天帶來大量的觀光客,而且嶼上的不動產價格很貴,還要到處收費,有點講不過去,就連要登上嶼上最高點的日光岩,都要每人收60元人民幣,這不是搶錢是什麼?



反正嶼上的自然美景很多,不一定非要參觀人造景點,下次各位有機會去,如果不是非看不可,可以考慮多看街景、海景、遠景,光沿著嶼上的人行道繞一圈,可以看到海滄、廈門、白鷺自然保護區、漳州港等,大概體力就快用完了,用不著花錢買門票去看不見得有什麼了不起的人造景觀。而且,如果不是自由行,可能也沒有太多時間逐一參觀。



對了,一定要提的是,島上有個鄭成功的雕像,就矗立在島的最南端,很容易看到,晚上還有灯由下往上打著,不可能錯過的。廈門與鼓浪嶼是明末鄭成功的根據地之一,紀念他是理所當然。而且清代已過去98年,廈門有一半的區域是思明區,舊商業街是思明路,顧名思義,如果在清朝,誰敢這樣命名?



廈門五:碼頭、遊覽車與客輪



金廈小三通,乘坐客輪,金門是水頭碼頭;廈門有二處,一是東渡碼頭,一是五通碼頭(在廈門的西岸)。我選的是廈門西邊的東渡(其實是第一次走小三通,根本搞不清方向,是回來後查地圖才搞清楚)。從水頭到東渡國際郵輪中心,要繞過鼓浪嶼才到。東渡離舊商業區思明區的鷺江道很近,要通過專用的聯絡道與隧道才能抵達。



取名國際,主要還是來往金門的客輪,它的結構有點像個小型機場,內部目前看起來十分寬敞,出了海關,迎客廳至少有6家的旅遊業者擺攤,介紹要轉到漳州廈門與福州等地的遊覽車。去程,我找了一家往廈門的,要價85元人民幣。原本同學事前告訴我,不要坐85元的,要坐105元的。我想應該沒差,反正是要體驗一下,何況不趕時間。



售票人員說,到福州是3個半小時;實況是,由中心坐7人座車,到廈門車站轉乘遊覽車,遊覽車再到4、5個地方載客,才上高速公路,剛上去,就在路邊停下,再接2位客人上車。這樣一折騰,在廈門就耗了快1小時。然後才一路開往福州市。沿途車多,尤其是大貨車,又碰上修路,到福州共花了4個半小時。中途完全沒休息,這點,等年紀再大一些,可能會很辛苦。



我乘坐往來金廈的<捷安輪>,是3層的載客輪,不算小。第1層可以乘坐上百人,上面2層則管制不開放,走在海上還算平穩。因為冬天,所以浪還是有一些。去程人不算多,沒什麼事;回程時,人稍多些,風浪也稍大,接近二膽島時,看得到大陸人所稱的<三民主義><統一中國>標語,仍大刺刺地留著。此時,船上廣播,因進入潮流較強地帶,船行會有些顛簸,浪型前進沒多久,有位看起來不到40歲的台灣女客不支,嘔吐開來。旁邊的日本團,雖然年紀都比較大,卻相安無事。



不知是否因為軍事上的考量,船艙的玻璃全被糊化,開船後艙門全鎖,不讓乘客到艙外,祗能透過模糊化的窗子,矇矓地看著窗外景色,無法拍攝。東渡碼頭應該沒有什麼軍事機密可言,可也不准拍攝。到是金門水頭,幾乎沒有閒在那裡管事,愛怎麼拍,怎麼拍。



自由真好!比較後才知道。



@金門

金門一:水頭碼頭與痲瘋島



去程時,行程是飛機接客輪,有點趕。沒時間看看水頭週遭。回程時,天氣較好,且與來接我的同學小李在時間上溝通有狀況,反而有時間在附近閒晃。才知道前往小金門的碼頭就在旁邊(以前水頭就是前往小金門與大二膽島的專用碼頭,祗是我所屬的部隊不在那裡,所以從未到過水頭)。出口邊還有一家像超商的店,賣泡麵、餐點與咖啡,有電視可看,是稍事休息的好地方。



同學接到我以後,第一站便是一個奇怪的地方,後來查地圖才知道那是個叫W038的舊事據點,在水頭北提與延平郡王祠附近。沿著石板路才下去,就可看到建功嶼這個小嶼。同學說,這個嶼原本叫痲瘋島,古時候金門有患痲瘋病的,全部都送到這個島上隔離。因為底不深,當海水大退潮時,可以從這頭走到島上。各位可以從Google Earth找到這個嶼,有人貼上<潮間帶退潮時>的照片,很清晰;也可查建功嶼,或上金門縣政府網站,取得很多歷史資料。



金門二:莒光樓



雖然1980~1年,我在金門服了500天的兵役,但屬於戰地,很多地方耳聞都有限,何況目睹。



1980年初下部隊,就派到金門。我被分配到當時最熱鬧的金城鎮附近的下后垵,到金城,步行約20到25分鐘。往金城途中,可以繞道到莒光樓,因部隊天天要晨跑,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跑到莒光樓,再跑回營區。所以對早期印在郵票上的莒光樓,再熟不過。



這麼多年後,再見到莒光樓時,模樣沒變,儘管它的視野變寬廣了,可以直接看到金城鎮的房舍;不幸的是,週遭樹也幾乎被砍得差不多了,不再綠意盎然。



金門三:古寧頭



很有名,對吧?服役期間,祗過到古寧頭前的慈湖與慈堤,從未踏進古寧頭一步。那時,官階最低,沒有要事,不太可能進得去,或是會特別跑去的。如今,慈湖依舊,慈堤變得寛敞。過了慈堤,就有一個三角堡的強化堡壘,看到入口好幾吋厚的鋼板及至少50公分以上的水泥牆,可見當年情勢的嚴峻,這個堡有多重要。



古寧頭戰場,如果不親自參觀,就不能想像當時共軍登陸後,與駐軍廝殺的慘烈。北山村路邊,如今保留一棟遺址,配上一塊紀念碑,遺址上密集的彈孔清晰可見。



這場戰役,改變中國與台灣近60年的命運,也影響後來國際情勢的發展。這絕不是誇張,以前,我也不會這樣想,畢竟年輕。看了北山村遺址,又參觀了古寧頭戰史館,參酌兩岸多年來不同的發展模式,以及中美台日之間的關係,加上聯合國席次與國際組織等變化,再回過頭來看這場戰役,其重要性真的就是關鍵。



1949年的這場戰役,共產黨打贏了,今天肯定是種完全無法預料的面貌。中國是否更國際化,或更封閉?如果共黨勢力伸入太平洋,美俄中3國的軍事或緊張關係,又會變得如何?日本在二戰後,能否安然無羹地發展成為經濟強國?這些重大議題,會如何演變,全繫於這場戰役的結果。戰役中,好像還有很多未為人知的秘辛,隨著曾經參戰的當年老兵幾近凋零,如今漸漸為人所忘。台灣當局與軍事高層應該珍惜最後機會,讓人好好研究這場戰役,還原真相。



以前,我們會認為老蔣總是自我標榜,專制獨裁,反而讓他領導下的真正功績,遭到扭曲。蔣家時代已如過往雲煙,但往事是否因討厭他、反對他而真的如煙?



金門四:馬山觀測所與播音站



與古寧頭一樣,很有名;但都是聽說。現在開放了,觀光客可以直接走碉堡最裡面的觀測所,那裡置有4座Canon固定式觀測用望遠鏡。觀測對象就是正前方大、小嶝,角嶼與大怡嶼。更廣的角度,可以包括泉州與廈門翔安區,及小部份廈門島。視野的確很廣,幾乎是180度,軍事上十分重要。



從望遠鏡穿過碉堡預留的窗口看出去,已沒有什麼特殊。望遠鏡沒人收費,任馮使用、觀望;它們的倍數都一樣,大概與我的SONY HandyCam差不多。那時的機密器材大且笨重;如今可攜、且價格便宜到人手一隻。



背著望遠鏡,一片約2 x 20公尺的牆上,掛滿了老蔣與夫人、中外重要人物參觀的照片,想必是為鼓舞士氣而掛。畢竟,在金門服役真的很無聊。海與沙灘很美,天天看,天天看,就很無趣;海風與海沙天天吹,冬天尤顯淒冷。要是再受砲擊,更加危險、不好受。



金門五:民俗文化村



座落整齊之外,格局不大,因為不收費,還是可以進去參觀參觀。這個景點值得保留,並不是它本身有什麼別了不起,畢竟經過多年戰事摧殘,很多古舊的民宅早已傾頹,或拆掉改建。能保留一個個還算相當完整的部落,聯合其他不同性質的景點,金門的觀光才能串出不同的格局。



金門六:小結



現在的金門,跟30年前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一樣。路變直變寬不說,軍事要塞大都分都開放了,更多的景點正逐一開發,穿著軍裝的人與軍車,幾乎難得看到。一直堅守家園的同學說,戰地政務結束後,金門與台灣很多地方都一樣,雖然沒有台灣都市大樓,與鬧區的繁榮,生活上反而寧靜、安詳。12月初的縣長選舉,正如火如茶進行,多人角逐縣長一職,候選人旗子路旁到處可見,很有台灣味。



正常化,遠遠好過緊繃的戰地。



肆、後記



寫旅遊記很花時間。透過寫作,強化印象。以前,到過不少地方,也拍過不少照片,沒時間整理。一段時間後,再碰到搬家或整理內務,想找,找不到;找到時,發黃的照片,寶貴記憶不復清晰。



如今,數位照像、電腦科技、搜尋引擎、Google地圖與Google Earth、數位檔案管理,加上blog,都讓寫遊記變得很有意思:除了保留影像,也能詳細記下發生的事與過程。旅遊當中,不可能很多細節都記得很清楚,我又是特別容易健忘的。寫作時,必須用到上述工具,不清楚或沒把握時,透過搜尋與查閱地圖,還可以得到新知。



寫作過程中,也會產生一些想法與見解。最近就想到:大部分的觀光客,到某地遊玩,最基本的就是看看風景與人文,也會買些紀念品或風味產品,帶回家饋贈親友。過後,沒多久,印象逐步開始模糊;最後,僅能記得其中一二,要再從腦袋中重新讀取相關資訊,很費神。



紀念品有助喚起記憶,但如今物質充斥,到處都是,買不勝買,同質性又高,還經常有假貨,開發中國家又特別嚴重。無怪乎,最近很多年,大家都有同感,想買,實在買不下手。那麼,除了照片,還有什麼可以保留呢?



文字記錄,至少到目前都還是需要的。未來,更大容量、更便宜的記憶科技會出現,但文字記錄還是會存在,因為寫作過程中,就是在保留、強化印象,並能把當時腦袋中的感受保存下來。這點,科技可能短時間內還做不到,甚至無法做到。原因就在於,感受必須用心去體會,用腦去思考,這是非常特殊的過程,而且每個人感受與思考的投入不一樣,隨之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。



退休後,沒有太多雜務要照料,有時間寫這些,提供給親人、朋友看,提高大家旅遊興趣,激化旅遊的深度。最核心的,還是要保存心得。



照例,是要感謝福州與武漢的親友。謝謝他們的同行、駕車、花錢支付食與宿,我才能和他們一起<快樂自由行>。(End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