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,隔壁女士帶的3、4歲小孫女看到我時,會喊我<阿公>。那時,總有點不太能接受;真有那麼老嗎?小女孩有段時間交給父母帶,再見到她時,已上小學了。前幾天,再看到她,她沒有叫我,而是奶奶要她叫<阿公>。
這次,完全沒有不能接受的感覺,是的,如果子女結婚早,可能也名正言順地做阿公。何況,在大陸那邊,論輩份,我早些年就是<阿祖>級了,因為那裡結婚生子時,幾乎都不到20歲。
當然,不能不服的是,最近安裝了第一支心血管支架。安了支架代表什麼呢?沒特別,拿汽車做比擬,就是身體進入常常要進場保養的階段了,很可能以後還會一支一支的安。
年輕就是本錢。年輕時,各種本錢不保管好,到了中壯年,各種赤字都有可能提早出現。過了40,甚至50,人生,一步一步會受到愈來愈多的束縛。心裡準備好了嗎?是的;但不能就此投降。要活得好,活的有尊嚴,要保持活力,很重要。
接下來,是裝支架的歷程,幸好,因醫學進步神速,這項手術已從神奇變得簡單:
2011.11.23 例行就診
上午,看了家醫科血糖醫師。對方問了我最近的心臟方面的問題,有沒有安裝支架。我覺得有點奇怪。原先在另一家醫院看的邱姓心臟科醫生,今年初離開,後來接手的醫生,可能沒時間仔細看過去的病歷,都是大略看了看例行的血液生化檢驗報告,問了問近況,如果沒有什麼明顯不適時,開了藥單就完成看診。
我依指定,定期去掛林姓家醫科醫生的診,前後已快10年。大約4年前,他建議我去加看心臟科,理由是從心電圖相關數據看,<已有心肌梗塞現象>。我不曾有感(或是根本不知道何感)。為謹慎起見,到另一家較大的敏字醫院去掛號。
那次,敏字醫師安排我接受該院64切斷層檢查(3D動態電子束掃描)。做完後,的確有心血管鈣化問題。一週之後,再安排我做頸部超音波檢查,發現頸部也有一定程度的鈣化(冠狀動脈鈣化總積分337,已有高度心臟血管病風險;報告上也建議<考慮>做心導管檢查)。
幾個月後,我問過那位醫生,是否需要做心導管手術或支架?邱姓醫師當時的答覆是(可能依我當時狀況為依據),差別不大,不需要勉強做。從那以後,就沒再進一歩去追問。當然,煙還是抽得很兇。
我把上述原由告訴林醫師,他建議我再去問心臟科醫生,看看是否需要再做一次檢查。
因為醫院不同,為了方便,我都會把二科抽血時間安排在同一天(每次看診前一週要先抽血檢驗),看診也同一天。所以,下午去看心臟科醫生時,把這個問題提出來。心臟科醫生這次總算把病歷翻到前面,稍為仔細地看了一下,安排我去做第二次的64切斷層掃描。
2011.12.01 二度64切心臟健檢
這次檢查大致與前次一樣。不過,過程簡化一些,時間也比較短,但費用較前次增加三成多。檢查結果,冠狀動脈鈣化總積分552,達到<極高度>心血管梗塞之風險。報告一出來,主治醫生當下表示問題很嚴重,問我要不要立即做<侵入性>心導管檢查,必要的話,順便安置支架,而且一次可能就要安2支。他要我考慮一下,如果決定要做,30分鐘後去心導管手術室找他。
心裡並不排斥安裝支架;但聽到醫生這樣急迫的判定,反而有些猶豫。和老婆討論一下,當下不了決定,請醫生給二週時間考慮。醫生留下手機號碼,決定要做的話,打電話給他,安排時間。
2011.12.02 決定做心血管檢查
經一個晚上,決定做了。沒有什麼好迴避的,冬天就來了,前陣子腳容易感到冷,晚上睡覺時,心臟與血管跳動得很強,有一次游完泳,身體突然有失溫的感覺。這些,與心肌梗塞的前兆若有若無的關連,本來就很讓人納悶。從這處想,做是一定要做,而且早做早好。
其次是手術風險的高低問題,當前的醫療與主治醫生的水準,都是必須考慮的要素。老婆建議到台大或找熟人看看,有沒有<名醫>可以介紹。我上網查了一下可能為我動手術的主治醫生的學經歷,大致上看起來滿不錯的,應該不用跑老遠到台北去做。而且看手術看起來不像多年前那樣<血腥>。
第二天早上,播手機給醫生,決定做心導管檢查,請他安排時間。在那之前,還請他安排做一次頸動脈超音波檢查。我的想法是,4年前做了一次,也很久沒做了,目前頸部如何?不要心血管通了,頸部再出問題,再折騰一次。
2011.12.06 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
早上去醫院做了頸動脈超音波檢查,由專業人員操作。結果?對方答覆有些模糊:<大致還好,由醫生去解說吧。>也對。畢竟,負責治療的是醫師,她祗負責做檢查與提出檢查結果。
2011.12.12 住院報到
手術時間安排在13號,12號下午先去報到,辦住院看續,接受相關檢查與檢驗:血壓、血液生化檢驗、胸部X光、心電圖等。
20111213 心導管手術與裝支架
早上,醫生與助手護理人員來病房,醫生說,手術安排在下午2:30左右。後者在我的右手腕<太淵(手腕動脈處)>穴道位置,用黑筆畫上一個直徑約2公分的圈,提示不要擦掉,因為那是插入導管處,還有,手術前要禁食6小時。
下午2:30,被送到手術室。上了手術台,相關準備與儀器就位後,祗露出被畫了黑圈附近皮膚,麻醉師在那裡打了一針。接著,主治醫生動刀。先是說血管像水泥一樣硬,因為<鈣化嚴重>,導管不容易通過。
沒多久,醫生說,要打顯影劑了,可能會有胸悶與熱感。可以感受到,不過,身體沒什麼重大反映。又過沒多久,醫生敲敲我的大腿說,心臟情況很糟,原估計要裝2根支架的,可能變成3根;又說,可能要動心臟手術。愈說愈嚴重。我雖全程清醒,但看不到手術時的螢幕(看了,估計也看不懂),醫生說什麼,祗能任由他說,心裡有些發毛,又能如何?告訴自己:放鬆心情,隨他去吧。
看到3條心血管的阻塞或鈣化實際情況後,醫生要助手<請家屬進來(到手術室隔壁)>,大概是取得家屬安裝支架與何種支架的同意。未幾,醫生回到手術檯前,與助手講了一些可能是血管內徑與支架種類材料的專業術語。再下來,不到5分鐘後,醫生說了聲<好了>,就離開手術室。
助手把架在我身體上方的相關機器與儀器挪開後,對我說,針管很長,要分二段次拔出。那根管的確很長,第一段次拔出的長度,估計就接近10公分,全長多少,沒再追究。拔完後,助理把<加壓止血帶>套上,說要套上至少4小時。傷口有點疼,不過,比起一般手術看上去血淋淋的樣子,這樣簡直簡直算小兒科了。
在手術室外的房間休息時,醫生對我說,祗裝了1支,3條冠心狀管管中,較細的那條,不適合安裝,另一條則是阻塞的情況還好,暫時不需安裝。<哇咧,究竟怎麼回事?>讓人納悶。醫生既然這樣說,那,肯定是對的,<有異議嗎?>
整個過程,如醫生估計,1.5小時,下午4點左右,轉到加護病房。然後,在那裡面待到第二天早上10點,再轉到普通病房。在加護病房內,基本上就是<觀察>,裝上心電圖、量血壓、測血糖、服了一次平常就在服用的藥,沒新鮮事。
在加護病房碰到件扯事。手術前要禁食6小時。手術中,打顯影劑。手術後,沒人講可以喝水或吃東西這檔事。想到做64切檢查時,都被告之打完顯影劑後,要喝2,000cc以上的水,這次為何沒有給水喝?病人不是都聽醫院的嗎?醫院人員相關人員的SOP或交接,若有遺漏,病人可就得多忍著點了。
到了晚間快7點,加護病房內<值班>醫師,逐床<視察>時,我忍不住問他:<打了顯影劑,不是該喝水嗎?我可以喝水了嗎?>那位醫生才趕緊回答說,<可以。>然後,去找照顧我這床的護士。她來了後,才把老婆之前買的一瓶礦泉水給我,<吼!>
原來那位護士同時照顧3到4位病人。我這位大概是最不需要照顧的。因為接下來8個小時,自己努力灌了2,000cc礦泉水,且還不需要她幫我接尿壼。不過,如此自顧,在醫療費上,醫院是不會給我打折的。
20111214 回到普通病房
在加護病房病床上,躺了18個小時,腰痠背痠。早上10點,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。接下來,一天沒事。護士來二三次,還是量血壓、量體溫、測血糖;醫生則是連來都沒來看過。身體情況還好,都OK,其餘時間挺無聊。親友來看,也像平常串門子一樣。
20111215 醫、病風險與決策
9點多一點辦出院手續,10點左右離開。老婆兒子陪著。其實,他們中一個來就夠了,不過,既是家人,不要他們其中之一來都很難。
有必要多待一天普通病房嗎?見仁見智。避免觀察期間發生併發症,住在醫院內是比較妥當的;對自覺已經OK的病人與家屬來說,就要多花一天的醫療與住院費。醫生與醫院的建議,病家不同意,當然有權更改。但是,真的倒楣碰到了<萬一>,病家面對的風險或痛苦會有多大?難以逆料。
這是典型的經濟財務與風險交換(Trade-Off)的決策。手頭還算寬裕的病家,寧可多花錢避險,一方面負擔得起,二方面有保險可Cover,如果不花錢避險,真有問題時,損失可大了;反之,手頭愈緊迫的,就愈有可能想節省費用。這點,正是<經濟條件>如何影響<風險認知vs決策>的例子。
2011.12.20 手術後回診
醫生詢問有沒有什麼不適之處?大致上都OK。開了藥單,囑咐不要再抽煙了,否則支架就白做了。
其實,我比較擔心頸動脈狀況。心肌梗塞若來不及,走得快,也乾脆;頸動脈血管如有剝落,反而不妙,造成中風,拖累家人與自己。
2011.12.21 戒煙與咖啡
做完心導管手術一週後,手上的傷口大致有結疤的味道,其他一切都還好。持續戒煙中,咖啡也儘量少喝。
不抽煙、不喝咖啡的日子,很難受。猜測會有點像吸過毒的樣子:整天會覺得精神不濟,頻打哈欠,可用<萎糜>形容。每週要交一篇稿子,這週寫得的就很爛,自己都覺得<拍謝>。
口香糖與尼古清是替代品,基本上是解急用;咖啡減半,以往二大杯,目前基本上一大杯,除非有必要,稍事克制,還過得去。
後來發現,真的精神不濟時,如果天氣好,出門去散步;天氣不行時,就打個盹吧(但是別忘記做好保暖工作,尤其秋冬)。
如何成為健康高風險份子的
回顧過去與醫院<交往>的日子:35歲前後,因腳扭傷檢查出痛風(普林過高);接著,肝指數(GPT, GOP)過高,檢查結果是脂肪肝;40多歲,第一次做全身健康檢查,出現2高:膽固醇與血糖,肝的狀況持續(當然還有體重過重或BMI超標);第二次健檢,肝的狀況好轉,但血糖更高(BMI仍超標);到地方醫院接受家庭醫學科專業醫生治療,展開血糖控制的長期運動。
50歲出頭,可能因血糖過高與痛風等影響到心臟,家醫科醫師從心電圖上看到的結果,依<數據上看,有心肌梗塞現象>,建議去看心臟科(中西醫都有同樣推論:內臟功能不佳,長期會互相影響)。
心臟科醫師做了64切心臟血管檢查,證實心血管鈣化。原本2個月跑一趟醫院看血糖的行程,從此,開始固定3個月要跑2趟:家醫科與心臟科。其中,家醫科每次看診前要做血液生化檢查(心臟科是6個月做一次),檢驗內容大致相同。
血液生化檢查項目包括:飯前血糖,飯後血糖,平均血糖;尿酸與尿蛋白;膽固醇、三酸酣油脂、GPT等,當然,血壓是每次都一定要量的。這些,都是標準程序與項目,要擔心的,是驗出的數據與之前的做評比,醫生或自己才好追蹤病情有無變化。血糖部分,大概一年還要做一次眼睛的視力檢查,看看視力與眼球有沒有病變產生。心臟部分就要注重血壓與血脂了,還有動脈粥狀程度。
2009年8月下旬,一起爬山的朋友突然出現心肌梗塞現象,幸好大家平常對此就常有討論(他的主要病症是血壓較高),也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因此,他那時感覺不對時,立刻前往居家附近診所看診,診所一看症狀況,即刻請救護車送台大醫院,並立刻手術,裝了支架。數天以後出院,經半年小心保養,大致回復正常,還看不出什麼後遺症。
由於心臟病發須要處理的時間非常急迫,能否存活、活過去,或活得好(中風與成為植物人),時間是關鍵,所以醫生開的舌下片(耐絞寧,nitrostat)小罐子,一定隨身攜帶;一些心肌梗塞的前兆或徵兆,也隨時要注意,連運動都要注意身體的反應,還有注意保暖(從頭到腳的全身)。當然,每天要按時服藥,也逐漸增加。這一切變化,剛開始總覺得很麻煩,久了以後,也就變成習慣,沒有什麼好嫌的。
心肌梗塞的情況愈來愈多,不再是60、70歲以上老年人專利,40、50歲的中壯年人、甚至40歲不到的青壯年,也經常有梗塞不治的案例。更難逆料的是,有些做過健康檢查,完全正常的人,反而因為沒有預期到自己也可能會碰到心肌梗塞的情況,在不瞭解它的徵兆與掉以輕心下,莫名地結束了可貴的生命。(End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